01 城市羣時代已經到來 我國有多少個國家級城市羣?
近日發佈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,發展壯大城市羣和都市圈,推動城市羣一體化發展,全面形成“兩橫三縱”城鎮化戰略格局。
根據相關規劃,我國共佈局了19個國家級城市羣: 優化提升5個——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、成渝、長江中游等城市羣。發展壯大5個——山東半島、粵閩浙沿海、中原、關中平原、北部灣等城市羣。培育發展9個——哈長、遼中南、山西中部、黔中、滇中、呼包鄂榆、蘭州—西寧、寧夏沿黃、天山北坡等城市羣。 這些城市羣,構築成“兩橫三縱”的城鎮化戰略格局。
兩橫,説的是沿長江通道及陸橋通道;三縱則覆蓋沿海、京哈京廣、包昆通道,基本涵括了主要城市羣。 雖然這19個城市羣均為國家級城市羣,但由於經濟發展步伐不一,定位大相徑庭。
第一檔5個: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、成渝、長江中游等發展相對成熟,屬於“優化提升範圍”。成渝、長江中游,與三大世界級城市羣並列,可見其地位之重要。
第二檔5個:山東半島、中原、關中平原、粵閩浙、北部灣等已有雛形,未來需要的是“發展壯大”,這也是相對有潛力的城市羣,屬於第二梯隊。
第三檔9個:哈長、遼中南、滇中、天山北坡等城市羣尚未真正成形,還在“培育發展”之列。
這些城市羣基本位於東北及中西部地區,有待進一步培育。
02 與十三五規劃相比,發生了哪些變化? 第一個變化是,確立了6大國家戰略,這是城鎮化戰略的第一層級。 這6大國家戰略,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、長三角一體化、長江經濟帶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。 第二大變化是,成渝城市羣、長江中游城市羣地位得到抬升。 這一次,成渝城市羣、長江中游城市羣被納入“優化提升”範疇。而在5年前,這兩個城市羣都還屬於“發展壯大”的範疇。 第三大變化,是“北部灣城市羣”被納入“發展壯大”範疇。 5年前,北部灣的定位還是“規劃引導”發展,這意味着北部灣城市羣的地位之變。 第四大變化是, “海峽西岸城市羣”升級為“粵閩浙城市羣”。 海峽西岸城市羣,顧名思義,是與海峽東岸相對應的城市羣,囊括廣東潮汕及梅州4市、浙江温州麗水衢州3市,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4市,以及福建廈門、福州、泉州、莆田等9市。
原海峽西岸城市羣空間結構
雖然海西城市羣足以稱得上跨越省份最廣闊的城市羣之一。然而,長期以來,海西城市羣發展不及預期,多個省域之間融合度不足,福建雖然一直處於主導地位,卻難以真正發揮起帶動作用。
所以,這一次,從“海峽西岸城市羣”到“粵閩浙城市羣”,不只是名稱之變,而是巨大的跨越。 如果説海西城市羣,有着福建主導以及面向海峽對岸的意味。那麼,粵閩浙城市羣,更突破三省之間的融合發展,側重於區域內部,未來不再只有一個增長極,而是多箇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構成的一流城市羣。
汕頭地處汕揭潮都市圈,系廣東副中心城市,也是廣東沿海經濟帶的兩大支柱之一(另一個是湛江)。 温州是浙江GDP第三高的城市,也是四大都會區之一(另三個為杭州、寧波、金義),民營經濟高度發達。 福建的福州、泉州、廈門實力同樣不容小覷。2020年,福州、泉州GDP雙雙破萬億,廈門則突破6000億元,這三地同樣能成為福建的高增長極。
粵閩浙城市羣的誕生,意味着福州、廈門、汕頭、温州將獲得同等重要地位。
而莆田在此次國家級規劃中卡位戰中佔據優越位置,同時經濟基本面、人口基本面保持不錯,且又是內生性經濟增長點的城市,區域的發展有望加速。
(莆房網綜合整理,文字內容來源於國民經略 ) |